#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创新的目的在于创造需求,不能创造需求的创新不是社会需要的创新,而专利制度作为技术创新的保障,其意义在于充分激发人类在创造力上的能动性,保证创新过程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社会需求和财富得到持续增长。”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江钒 天启黑马CEO
引言
什么是创新?创新似乎与科技成了固定搭配,实体经济、硬科技更是让“互联网公司还是不是科技公司”都起了争议,似乎与科技不相关的创新就不是创新。
我们经常把创新等同于创造新的技术,专利作为新技术、新颖性、创造性的载体,很多时候也被我们自然地与创新划上了等号。然而与创新不同的是,当前专利的现状有点尴尬,关于专利存在许多谁也说服不了谁的争议,让专利人甚是无奈,“专利无用”“专利是弱者的游戏”等言论也甚嚣尘上,甚至还有将专利扣上了“资本主义的戏法”的帽子。究竟如何正确认识专利的意义,可能要从重新认识创新开始。
重新认识创新:不是创造新的技术,是创造新的需求
以上争论的源头,可能都是由于人们错误地将创新与专利划上了等号。专利所代表的技术创新与企业家所说的创新、国家所提的创新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企业和国家从根本上需要的是创造新需求,新技术只是新需求的载体之一。高铁、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碳中和等等,看起来都是新技术,但技术其实只是载体,其本质是用新技术创造新的需求,有了新的需求,才能创造新的价值、新的消费、新的GDP,从而带来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反过来说,那些不能创造新需求的技术就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创造新需求的即使不是新技术,那也是国家和企业需要的创新,例如旧技术解决新问题、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等等。
重新认识专利制度:不是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
如果技术只是创新的载体,专利并不能直接带来社会财富,甚至有人说专利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不适合社会主义,那么为什么还要把专利提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这样的政治高度?我们尝试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一下,专利对于社会发展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技术是生产力,而所有的生产力都需要有对应的生产关系,专利制度的本质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当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时,为了解放生产力而产生的适应性生产关系。既然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对应的生成关系——专利制度对于我们就必不可少。
制度创造价值是价值创造的五大路径之一(分别是:劳动、分工、交易、新技术、制度)。《俞军的产品方法论》一书中,对制度创造价值有更生动的解释:
“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诺斯在他的著名作品《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否定了通常把西方国家近代高速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工业革命的观点,详细解释了是制度创新,是产权的不断明晰和保障不断加强,决定着知识、技术、商业和经济的增长和积累,最终工业革命水到渠成。诺斯后来凭借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按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工业革命注定只会起源于英国。根本原因在于,曾经有段时间,英国王室势弱,所以当王室需要支付大额战争费用时,只能跟国民谈判协商,于是被迫签下了丧失王权的条约,条约的内容包括禁止国王自由加税随意没收国民财产、随意剥夺国民人身自由等。这不难理解,国民以后挣的钱和财产真的都是自己的了,大家还不拼命干?这些产权保障激励了几代人的无数商业冒险和创新,最终工业革命在英国水到渠成。
而同期的法国王室和一些其他西方国家王室,不像英国王室那么弱,能继续靠横征暴敛来支付大额战争费用,就不会有产权保障激励国民进行商业冒险和创新,也就不可能有商业和技术长期积累后形成的工业革命。”【1】
同时,得到APP对《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一书也解读到:“比如,1733年发明纺织机‘飞梭’的英国钟表匠凯伊,拿到专利后,因为纠纷和别人不断打官司,一气之下去法国发展。结果发现,虽然法国政府答应保护他的专利,但法国的制度环境比英国差得太多,很多人盗用他的专利,他自己管不过来,也根本挣不到钱,最后只好又回到英国。
不仅如此,英国还把许多专利授予外国人。诺思在著作中提到,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女王控制的55项专利权中有21项授予了外国人,以及加入英国国籍的国民。可见英国的专利制度是相对公平和完善的。而工业革命中有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靠专利保驾护航,研发和传播的,它是促成英国领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利制度后来被美国发扬光大,比如美国《宪法》将专利明确写入其中,最终也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乃至最终称霸。
此外,按照这本书的观点,在三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经济增长中,还有一些经济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企业家精神在生产、创新上的发挥。
比如反托拉斯法(也就是反垄断法),有助于确保市场竞争,特别防止寡头企业一家独大,垄断市场,迫使它们持续关注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的应用。再比如破产法,它为创业活动中失败的企业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由于创新没有先例可循,是风险极高的活动,所以破产保护是对创新努力的重要鼓励。
这些经济制度,连同前面提到的宪政法治,一直延续到现在,并扩散到许多国家,成为鼓励全世界企业家创业、创新的重要动力,并构成了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重大区别。”【2】
“所以,制度创新决定着知识和技术的增长,技术进步、工业革命和经济增长都只是结果。”【1】
回望中国现代史,从小岗村的分田到户到改革开放40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对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知识产权制度、专利制度也必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新认识技术:为什么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代理经济学创始人之一迈克尔·C·詹森提出过一个企业生产函数:
Q=Fr(L,K,M,C:T)
在政治、法律、社会、地理等外部规则确定的条件下,企业的产量Q主要是变量T(technology,技术)的函数,其他参数含义为:L(labor)劳动力、K(capital)资本、M(material)原材料、C内部规则。
“对产量Q的影响,外部规则远大于技术,技术的影响又远大于其他要素,在外部规则和技术给定且对企业作用相近时,长期来说,内部规则的影响远大于劳动力、资本、原材料。
公元1年时,人类人均GDP大约是459美元。此后的1000年,人均GDP几乎没有变化。因为,这时人类基本只有土地和人力两种生产要素,财富游戏基本只能是争夺这两种要素的零和博弈。然而,从公元1000年到1750年工业革命前,人均GDP只涨了50%,约为670美元。
但工业革命之后,人均GDP陡增,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1830年,英国人均GDP约为2000美元。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910年,英国人均GDP约为5000美元。
图1 世界人均GDP变化趋势
一图胜千言,今天人类的幸福生活大多要感谢新技术。从广义上说,技术就是生产知识,是所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新技术,即新的生产知识。从某个意义上说,人类日常生活的幸福发展史几乎等同于技术进步史。
外部规则也好,新技术也好,往往都有时代性,这就是为什么大型汽车企业、日本大型电子企业、BAT、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很多都集中在同一个时期创立或崛起。时代性也就意味着一定的运气成分,企业赶上一个好时机(外部规则或技术的更新换代期),即使其他因素平平,也可能有大成就。但如果过滤掉这些背景,长期而言,企业真正较量的是内部规则。企业的主要工作,是持续优化内部规则,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以最大化接近技术性产出边界和外部规则产出边界。”
如果把国家看作一个大企业,随着劳动力红利的消失、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要做的,除了创造和稳定更有利的国际环境(外部规则),第一要务就是要大力促进技术创新,例如发展碳中和、新能源汽车等能满足巨量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技术)。其他变量方面,则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内部规则),完善资本市场(资本),保障国内生产的原材料供应和物流畅通(原材料),鼓励生育增加劳动力(劳动力)。
重新认识专利的初心:被忽略的实用性
创新以创造新需求为目的,新技术提供了一条满足新需求的路径,而专利制度则是通过对技术私有权的保护,充分激发人类在创造力上的能动性,保证创新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根据詹森的企业生产函数,对于企业而言,对内要加大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力度,对外则要给其他企业设置好技术限制,防止技术私有权被他人所用,才能使自己长期获得最大收益,激活自身的创新机制,形成正向反馈。例如戴森、苹果等都通过专利制度,让技术成果变为私有产权,为其他企业设置专利壁垒和技术限制,提升了产品的稀缺性,以获得最大的技术红利。
创新的初心非常明确,就是要创造新的需求,新的价值,新的消费,新的GDP。专利制度作为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专利的初心是什么呢?新颖性、创造性还是实用性?
专利作为创新的载体,专利制度作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成关系,其最终目的一定也是为了实现社会更多的价值创造,更多的消费和GDP,从这个角度讲,专利的初心应该是一直被忽略的实用性。专利的实用性包括:实践性(能在工业上制造,或在产业上使用)、再现性(能重复实施)和有益性(能够生积极效果)。其中有益性是发明创造的社会属性,要求它们在以后实际实施时能够提供积极有益的效果。积极有益效果通常表现为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产量,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防治环境污染等。
在专利审查实践中,实用性更多的偏重于审查实践性和再现性,而对有益性的要求并不高,能起作用就行。但如果从能否带来经济效益的角度,这样的要求可能太低。企业将技术转变为收益的途径,需要经过技术→产品→交易的步骤,只有产品被交易后才实现了价值创造。从专利的初心来讲,实用性实际上要求了专利技术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易价值。如果一件专利技术所生成的产品没有被交易的可能,无法对他人带来有益效果,这是制度设计者和提倡者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技术的定义为:世界上所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
重新认识价值:只有被交换才能实现价值创造
“技术本身(无论多高端)并不创造价值,技术必须被应用于产品,但产品(被生产出来)本身也不创造价值——只有产品被交易(此处的交易指购买和使用)后才实现了价值创造。
产品最核心的价值概念是两个: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指的是产品的各种效用,而要理解交换价值,则先要理解为什么要交换,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个樵夫拥有一把小提琴,一个音乐家拥有一把斧头,他们两个交换一下,会发生什么?在这样的交换过程中,这个世界上的总物质没有增加,但交换前后这两个产品带来的价值完全不一样,这个世界的总价值增加了。那么多少个斧头能换一把小提琴,就体现的是交换价值,指的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在市场中反映为价格,是市场供需博弈的结果。
交换价值(价格)有三个属性:有效用、被认知、稀缺性,任意属性的变化都会严重影响交换价值。比如产品的效用偏离用户需求,找不到愿意交换的用户;比如产品潜在的使用价值的被认知度低或被认知的人少,交换价值就低;比如竞争对手有优势,产品的市场价格(交换价值)已经低于本企业的成本了,用户不愿意交换,企业生产该产品也无利可图。”【1】
从经济学来解释,企业就是利用专利创造了技术的稀缺性,从而提升了专利产品的交换价值,这样就放大了技术所带来的价值,使得专利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强,形成更强烈的正向反馈。
结语
创新的目的在于创造需求,不能创造需求的创新不是社会需要的创新,而专利制度作为技术创新的保障,其意义在于充分激发人类在创造力上的能动性,保证创新过程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社会需求和财富得到持续增长。因此,专利的实用性应该更加受到重视,专利技术对应的产品是否有交换价值,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是专利制度发挥其巨大作用的基础。
注解:
[1] 俞军等.俞军的产品方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58-67.
[2] 钱言.《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不吹不黑,看清企业家的正反两面.得到APP.2021. Web. 20220910,https://www.dedao.cn/share/packetpacketId=21gGVKX60kZB4mk6U4Y6TvNxdp4blQ5e&uid=JgnFBIhrVRyYiMu34qU1gQ.
(原标题:创新的目的,专利的意义)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江钒 天启黑马CEO
编辑:IPRdaily赵甄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创新的目的,专利的意义(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