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产业
行业
法院
投稿
诉讼
招聘
TOP100
政策
国际视野
人物
许可交易
深度
专题
活动
湾区IP动态
职场
商标
Oversea
晨报
董图
公司
审查员说
法官说
首席知识产权官
G40领袖
机构
企业
专利
律所
创造性判断中的“不同技术构思”
创造性判断中的“不同技术构思”

摘要:

判断诉争专利是否具有创造性,应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出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判断诉争专利是否具有创造性,应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出发。如果最接近现有技术与诉争专利的技术构思不同,则该现有技术不可能存在诉争专利克服的技术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案情简介


吴某是“一种可根据不同人体自动变化的背腰支撑结构和座椅”实用新型专利(以下简称涉案专利)的专利权人。第三人钟某认为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7不具备创造性;涉案专利权利要求8引用权利要求1-7之外的部分、从属权利要求9的附加技术特征均被证据1和公知常识公开了,也不具备创造性,遂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无效宣告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经审查认为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8不具备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创造性,作出宣告涉案专利全部无效的决定。


创造性判断中的“不同技术构思”

涉案专利


吴某不服该决定,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撤销被诉决定,责令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作出决定。


证据


证据1:授权公告号为CN20244556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授权公告日为2012年09月26日。证据1的实用新型名称为“鱼骨弓形的椅背结构”。


创造性判断中的“不同技术构思”

证据1


证据3:专利号为US9480340B1的美国专利文献及部分中文译文,其公开日为2016年11月1日。证据3公开了一种人体工程学运动椅的系统。


创造性判断中的“不同技术构思”

证据3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认为


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保护的是“一种可根据不同人体自动变化的背腰支撑结构”,证据3公开了一种人体工程学运动椅的系统。



被告在被诉决定中认定,证据3中的柔性座椅脊柱101包括若干块状元件构成的条状,虽然可见相邻两块元件之间具有间隙,但是未明确公开有凹槽。法院对此不持异议。


法院认为,涉案专利“间隔设置的支撑条”与证据3“头枕、肩部支架、靠背支架”在结构上区别明显,证据3并未公开涉案专利的上述特征。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与证据3的区别在于:“所述弯曲条朝向人体背部的侧面从上而下间隔设有用于支撑人体背部的支撑条”“弯曲条朝向人体背部的侧面和远离人体背部的侧面均间隔设置有凹槽”。


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3来说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对人体后背起到良好承托的同时更好地适应不同人体而产生的相应的弹性形变”。


涉案专利“间隔设置的支撑条”与证据1“鱼骨弓形的椅背结构”中的“弓形骨架”结构相似、作用相同,该特征被证据1所公开。涉案专利中“所述弯曲条朝向人体背部的侧面和远离人体背部的侧面均间隔设置有凹槽”,涉案专利说明书[0030]段记载“部分外凹槽和内凹槽被压缩或扩张,从而使得弯曲条4更好地随着人体外形进行相应形变”。由此可见,涉案专利中弯曲条变形是通过部分凹槽被压缩或扩张实现的。


证据3中的柔性座椅脊柱的形变是通过弹性材料来实现,而且证据3中“相邻两块元件之间具有间隙”亦不能实现涉案专利凹槽的功能。涉案专利的凹槽与证据3中的“相邻两块元件之间具有间隙”在技术构思、作用原理等方面完全不同,被告并未合理说明“所述弯曲条朝向人体背部的侧面和远离人体背部的侧面均间隔设置有凹槽”在本技术领域中属于常规技术手段。因为二者的发明构思不同,证据3不能给出涉案专利的研发动机和技术启示。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在证据3的基础上获得涉案专利的技术方案。因此,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具备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创造性。


基于权利要求1具有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2-6亦具有创造性。权利要求7进一步限定了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部支撑结构,从属权利要求8引用权利要求7,因此权利要求7-8亦具有创造性。


综上所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判决撤销无效宣告决定,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作出审查决定。


法官提示


判断诉争专利是否具有创造性,应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出发。如果最接近现有技术与诉争专利的技术构思不同,则该现有技术不可能存在诉争专利克服的技术缺陷。因此,该现有技术不可能作为诉争专利的研发起点,亦不可能作为诉争专利创造性判断的依据。若将不同技术构思的技术方案作为诉争专利的最接近现有技术,并拼接其他现有技术否定诉争专利的创造性,这种判断思路属于典型的事后诸葛亮。


(原标题:案例解析:创造性判断中的“不同技术构思” | 法护创新进行时·法官小课堂)


来源:知产北京

作者:王坤

供稿:审判第三庭

编辑:IPRdaily赵甄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创造性判断中的“不同技术构思”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创造性判断中的“不同技术构思”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知产北京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

发布时间为

本文来自IPRdaily.com IPRdaily.com中文网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取得专利代理师资格/高级职称奖励5万,再取得法律资格奖励3万
申请人如何规避商标申请出现补正风险?
意犹未尽猜你喜欢